煤油灯 引路灯
李金生
老家人称煤油灯为“洋油照”。早时,我国还不能生产煤油,需从外国进口,因此叫“洋油”。装洋油的铁皮箱子就叫“洋油箱”,至今一些老人仍按老习惯称白铁皮做的箱子为“洋油箱”。老家位于云和县城郊农村,在没有通电之前,家家户户用来照明的都是洋油照。我是共和国同龄人,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伴着洋油照长大的。
在我的记忆里,最早用来照明的还不是洋油照,而是青油灯,也称“灯盏碟”。灯盏碟非常简单,是用生铁铸成的,直径约十厘米,像个小小的铁锅,旁边一柄,灯盏碟放在铁架上。今日,家乡人形容食物数量很少时,还会说:“只能放灯盏碟烧”。
到了我读书的时候,我们家也和许多人家一样开始用洋油照了。洋油照非常简陋,只要找一只空墨水瓶,花一二角钱,请师傅用铁皮打一个五厘米长、直径五六毫米的空心管,下面再焊接铁皮瓶盖,在空心管里穿进棉纱当灯心,空心管上端棉纱剪平用以点火,下端留二三寸浸在装有煤油的瓶子里,就成了简易的洋油照。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政府对农村扫盲工作较为重视,村村办扫盲识字班。我父亲高小毕业,在当时农村也算是有文化之人,曾任扫盲识字班教师,而我母亲则是学员。扫盲识字班就办在我家堂屋,夜晚上课,每张桌上都有一盏洋油照。整个堂屋烟雾迷迈,充满了油烟味,眼睛被煤油烟熏得受不了,鼻孔里全是墨黑的油烟灰。当年,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,摘掉了文盲的帽子。
(作者系云和县统计局退休干部)